4月13日,游客李園(左)與朋友在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里觀看展品。 朱曉可 攝
鳥瞰三師圖木舒克市唐王城遺址(資料圖片)。 張春玉 攝
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陶制佛首(攝于4月10日)。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蕓 攝
眼下正值春暖花開之際,如果你來到三師圖木舒克市,有一處必訪之地——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講述著新疆屯墾戍邊的動人故事,承載著兵團的歷史記憶。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創(chuàng)新的展覽方式,連接過去與未來,讓文物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穿越時空的歷史見證
4月11日清晨,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阿依姑·木沙等候在展館入口處,迎接來自三師五十一團第一小學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即將在這里開展一場意義非凡的研學活動。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在唐王城遺址出土的唐代陶罐……”阿依姑·木沙生動講解著,現場不斷有孩子提出問題,博物館通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以及一段段引人入勝的多媒體影像,向參觀者展示了唐王城的歷史風貌。
五十一團第一小學學生艾美代·熱合木激動地說:“這里的文物深深地觸動了我,我要把唐王城的歷史講給爸爸媽媽聽。”
眼下,是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接待游客的高峰期。作為以屯墾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具有其獨特魅力,是傳播屯墾文化的重要窗口。
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是在三師圖木舒克市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分為序廳、古代屯墾戍邊史、兵團建設史、三師發(fā)展史4部分,展出實物450多件,圖片700多幅,包括漢唐時代至現代的珍貴文物。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fā)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阿依姑·木沙告訴記者:“講解是復述歷史,更是傳遞情感,專業(yè)的講解讓冰冷的文物有了溫度,讓遙遠的記憶化為共情?!?/p>
老物件里的屯墾記憶
在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內,有一件幾乎全新的“舊衣”,無聲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兵團人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時常有參展者駐足展窗前。
早期,兵團人沒有勞動工具就自己打造,沒有衣服穿就自己紡線,自己縫衣,沒有房子住就挖地窩子……
無數兵團兒女用青春和熱血建設邊疆,扎根邊疆。這件由老軍墾捐贈的“舊衣”,無聲訴說著“三年一領棉”的艱苦歲月,捐贈者希望參觀者通過這件衣服了解早期兵團人的生產生活情況。
坎土曼、結婚證書、縫紉機、留聲機、電影放映機……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內展出的老物件,構成了兵團人的記憶鏈。隔著玻璃,游客想象到的是兵團人奮斗的場面,聽到的是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這些老物件如同時光容器,封存著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真實寫照。前來參觀的五十一團第一小學教師葉靈,被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動:“我看到的不僅是老物件,更是老一輩兵團人用青春書寫的生命史詩,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當參觀者駐足凝視,總能聽見歷史深處的回響,那是坎土曼叩擊大地的鏗鏘,是地窩子里傳出的勞動號子。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近年來,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力度,積極探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有效路徑。
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助理館員袁強,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與同事一起對考古發(fā)掘收集來的文物進行登記、拍照、編號、記錄、存入庫房。
2021年,袁強從塔里木大學畢業(yè)后,來到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工作。2022年至2023年,他有幸跟隨來自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兵團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對唐王城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
自唐王城遺址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啟動以來,大量陶、鐵、玉、麻毛紡織等珍貴文物通過展覽出現在大眾眼前。該遺址是新疆境內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遺址,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袁強告訴記者:“對我來說,參加重大考古工作是一次難得的與歷史對話的機會。我們將通過一系列舉措,努力讓文物‘活’起來?!?/p>
2024年6月8日,“河曲唐城—新疆圖木舒克市唐王城遺址考古成果展”在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隆重開展,在歷時7個月的展期里,參觀人數高達4萬余人次。
與此同時,袁強積極參與到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館藏可移動文物規(guī)范化管理工作中。如今,像他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對文物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保護,讓歷史樣貌更加清晰。近年,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了。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今年3月以來,巴楚縣的阿瓦提鎮(zhèn)、英吾斯塘鄉(xiāng)等12個鄉(xiāng)鎮(zhèn)的900多名黨員,陸續(xù)走進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參觀,熱則古麗·薩比爾參觀后由衷地感嘆道:“通過這次參觀,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來得太值了!”
現在,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正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講解員更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館積極邀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和喀什地區(qū)導游協(xié)會的有關專家,對講解員進行培訓,內容涵蓋講解禮儀、技巧、發(fā)音、創(chuàng)作等全流程。如今,該館一支專業(yè)、熱情的講解員隊伍逐漸建立起來了。
同時,該館利用節(jié)假日,為職工群眾提供精神文化服務。針對不同群體需求,通過整合館藏資源和優(yōu)化預約流程,實施延時開放、夜間開放,舉辦特色展覽,以及開展社教研學等活動,進一步使館藏文物煥發(fā)活力,讓人們在體驗深厚歷史文化的同時,沉浸式領略新疆屯墾歷史的魅力。2024年,該館累計接待游客高達22.7萬人次,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數量比去年同期再創(chuàng)新高。
今年,唐王城遺址提升展示項目已經完成主體建筑,目前正在進行開放前的內部裝修,預計5月初向社會開放。
未來,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將繼續(xù)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更多人沉浸式體驗新疆屯墾戍邊的悠久歷史文化。
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館長李宗乾說,“今后,博物館將持續(xù)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觀眾參觀體驗滿意度。對常設展覽進行提升改造,加強對歷史文化的發(fā)掘力度,進一步弘揚兵團精神,傳承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以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為契機,規(guī)范館藏文物保護工作,開展文物征集活動,推進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設,真正使博物館成為全民文化課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