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三本賬”里探春耕

——跟著種植戶看兵團農業(yè)新氣象
發(fā)布時間:2025年04月25日 信息來源:兵團日報 編輯:劉娑延
【字體: 打印本頁
作者:馬雪嬌 陳瓊 趙冰冰

3

4月21日,在八師一三四團八連一塊農田里,安裝有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的大馬力拖拉機牽引播種機沿既定路線前行,進行玉米精量播種作業(yè)。近年來,一三四團大力發(fā)展智慧農業(yè),引進運用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植保無人機、智能施肥系統(tǒng)等新技術新機具,有力推動了農業(y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雪峰 劉盼盼 攝

春回日暖,田耕正忙。春耕是一場關乎全年收成的“大考”,也是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奔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預期目標為1.4萬億斤左右。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兵團如何探索更多適宜的種植模式,推動糧食產能進一步提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發(fā)揮更大作用?

融融春光里,記者深入農業(yè)生產一線,跟隨種植戶的腳步走進田間地頭,聆聽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春耕故事,從一本本田間賬本中感受兵團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氣象、新變化。

增產賬——精細管理,冬小麥單產提升15%

4月以來,兵團各師市冬小麥步入春管關鍵期。4月12日,六師奇臺農場二十二連職工閆軍忙著給冬小麥施肥。麥田里,隨著“嗡嗡”的轟鳴聲,植保無人機輕盈升起,平穩(wěn)地飛向麥田上空。機身下方,細密的肥料如銀白的細雨均勻灑落,精準覆蓋每一株麥苗。

“植保無人機施肥效率高。我家的這片地,植保無人機只要兩個小時就能完成作業(yè)。今年,我們還通過測土施肥,實現(xiàn)科學管理,苗情相當出色。瞧,現(xiàn)在麥苗已分出3到4個蘗。看這長勢,今年豐收穩(wěn)了!”閆軍俯身輕輕摩挲著嫩綠的麥苗,滿懷信心地說道。

奇臺農場常年小麥播種面積超16萬畝,作為國家級小麥標準化示范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有“兵團糧倉”之美譽。身為當?shù)胤N糧能手,2024年,閆軍種植冬小麥平均畝產達 873.22公斤,創(chuàng)造了當年新疆冬小麥高產紀錄。

“三分種,七分管?!痹陂Z軍眼中,科學合理的種植管理方法至關重要?!耙圆シN環(huán)節(jié)來講,小麥播種量精確到克,并非播種越多越好,同時要保證播深一致、下籽均勻。如此一來,種子在出苗前會更有力地扎根,根系發(fā)達了,麥苗分蘗更優(yōu),麥穗增多,抗倒伏、抗逆性也就更強。”閆軍說。

過去,奇臺農場種植戶給小麥施肥都是“一炮轟”,播種時把肥料一股腦撒到田里,后期普遍不施肥。這導致前期營養(yǎng)過剩、麥苗瘋長,后期營養(yǎng)卻供應不足,產量自然難以提升。“近年來,在新疆農墾科學院小麥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按照播種、小麥返青、開花等不同階段的需求,施用不同種類肥料。相較傳統(tǒng)作業(yè)方式,這種方法省水省肥15%至20%,冬小麥單產提升15%?!遍Z軍介紹道。

良種和良法相配套,小麥高產才有底氣。當下,在冬小麥種植過程中,閆軍等種植戶積極采用一系列先進技術。比如,采用干播濕出技術,簡化播種流程,確保出苗質量;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精準調控水肥供給,提升水資源與肥料利用效率;采用“一噴三防”技術,一次性完成防蟲、防病、防干熱等作業(yè),為小麥豐收保駕護航。

“兵團和師市的農業(yè)專家常來咱地里進行指導,在耕、種、管、收全過程,只要遇到難題,總是隨叫隨到幫助解決。我有信心再次刷新高產紀錄?!闭驹诰G油油的麥田里,閆軍言語間滿是自豪。

增效賬——農機上陣,綜合成本減三成

4月11日,在二師二十一團,10臺全自動高效辣椒移栽機有條不紊地開展作業(yè),倒箱、卸苗、轉盤、移栽,一株株辣椒苗被精準移栽到地里,給大地披上了一層新綠。

種植戶邢新華看著裝有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的辣椒移栽機在田間穿梭,感嘆道:“以前人工移栽辣椒苗,每天一個人最多能栽兩畝地,現(xiàn)在機械移栽,一天輕輕松松就能移栽20畝,效率太高了。”

邢新華今年種植辣椒47畝,全部采用機械化移栽,通過精準控制行距、株距,可以大幅提升辣椒苗成活率和田間管理效率。

“鋪膜用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直線定位,栽苗用的是智能化移栽機,灌溉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相比人工栽苗,綜合成本減了三成?!毙闲氯A說。

精量播種機、智能化移栽機、無人機新技術推廣……在今年的春耕生產中,“科技+農業(yè)”成為兵團各師市春耕的關鍵詞。隨著數(shù)字化、智能化新技術越來越多應用在農業(yè)領域,科技正助力兵團農業(yè)生產破解“新密碼”,不斷培育農業(yè)新質生產力。

今年,二師三○團豐誠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又增添了“新成員”。

——在一塊棉田里,播種機、拖拉機隆隆作響,僅用一天的工夫,1000多畝棉花地就完成了播種作業(yè)?!胺N地還得靠這些‘家伙’,省力、省事、干活快。今年,趕上農機‘以舊換新’,我們又更新了一批新設備?!笨粗鴰资_先進的農業(yè)機械設備在地里不停地忙活,豐誠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陳昆高興地說。

隨著兵團農機補貼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豐誠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幾乎每年都會更新農機,目前擁有棉花播種機、旋耕機、采棉機等各類農機近百臺,為周邊500余戶種植戶提供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服務。

隨著兵團農業(yè)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種地變得輕松,吸引了不少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陳昆就是其中之一。“政策補貼到戶,專家現(xiàn)場指導?,F(xiàn)在一臺旋耕機一天能翻60畝地,頂過去12頭?!标惱ゼ殧?shù)著今昔之變。如今,豐誠農機專業(yè)合作社輻射三〇團作業(yè)面積5萬畝、二十九團作業(yè)面積2萬畝,帶動100余人就業(yè),社員每年人均分紅超過30萬元,陳昆也成了團場里小有名氣的“新農人”。

種地逐漸從“體力活”變?yōu)椤凹夹g活”。在兵團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讓春耕從“靠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成為豐收路上的有力引擎。

增收賬——一田雙收,每畝地多“長出”1000元

4月8日清晨,一師一團七連職工趙威蹲在地頭,輕輕撥弄著綠油油的麥苗,滿眼都是喜色:“今年又是好收成!”

說話間,他擰開地頭的閥門,開始給麥田澆水。

“我去年種了50畝冬小麥,平均畝產770公斤,復播玉米平均畝產1100公斤。一畝地收兩茬共產糧1800多公斤,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但在各種先進農業(yè)技術的加持下,竟然實現(xiàn)了?!壁w威自信地說,“今年我要爭取實現(xiàn)‘兩噸糧田’?!?/p>

2024年,兵團首次提出“冬小麥+復播玉米”周年“兩噸糧田”目標。新疆農墾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多個小麥超高產示范基地,在兩茬作物全周期積溫有限的情況下,以優(yōu)選品種為基礎,集成實施矮化密植、麥后免耕、滴灌水肥一體化等農業(yè)先進技術,實現(xiàn)了糧食作物“一年兩熟”,讓有限的土地產生了更大的效益。

趙威是個種地的“老把式”,他現(xiàn)場給記者算賬:“去年小麥加上玉米,一田雙收每畝多‘長出’了1000元。今年我們在專家的指導下,又調整了播種時間,估計產量還能往上提,種糧信心更足了!”

與此同時,一團積極探索“冬小麥+復播作物”多元種植結構,針對冬小麥種植地塊,實施前茬作物促早栽培模式,確保冬小麥適期播種,以實現(xiàn)多茬作物有效銜接,確保“兩噸糧田”穩(wěn)產穩(wěn)收。

“向科技要產量,我們加快推廣高產高效關鍵技術,優(yōu)化種植方案和品種,讓種植模式更為成熟,以推進冬小麥和復播玉米持續(xù)增產,增強職工群眾種糧積極性?!币粓F農業(yè)和林業(yè)草原中心工作人員萬祥說。

站在地頭,記者放眼望去,只見綠油油的麥田如同錦繡一般流青溢翠;高標準農田連綿成片,大型農機穿梭其間,職工群眾的臉上盡顯自信從容。